辛戶村:做強蘋果產業 共享幸福生活
春日的陽光灑向大地,站在高處,放眼望向宜川縣云巖鎮辛戶村,這里的村民們正搶抓春時為蘋果樹施肥,保證這一年的好收成。宜川縣云巖鎮副鎮長、辛戶村黨支部書記張延剛忙碌的身影穿梭在辛戶村千畝蘋果園中。“現在施肥能有效促進果樹的萌芽和開花,能夠及時為果樹補充因開花消耗掉的大量營養物質,提高坐果率,促進新的側枝生長。”張延剛說。
30多年前的辛戶村,大車上不了塬,小車進不了村,家家戶戶用的是煤油燈,世世代代住的是土窯洞,大多數村民掙扎在貧困線上。如今,靠著蘋果產業的發展,辛戶村村民工作在農村,住宿在縣城,村容村貌煥然一新,連續多年人均收入超過3萬元……
發展蘋果產業
農村要發展,農民要致富,發展產業是治本之策。
“種糧雖然沒有多少收入,但不種糧全家吃啥?”辛戶村村民王丙科回憶說,祖祖輩輩都靠種糧,突然要發展蘋果產業,大伙心里肯定不理解,所以當時很多人還是堅持種糧。
“為什么大家最后改變了心意呢?”記者問道,王丙科笑著說:“那可多虧了我們的張書記。”
王丙科口中的張書記,就是張延剛。
為消除群眾的質疑和抵觸,說服農民改變傳統種糧的思想,引導大家發展蘋果產業,1984年,張延剛毅然決定在村上承包20畝地種蘋果,這也是當時辛戶村上僅有的蘋果樹。
雖然對果園管理技術掌握得并不多,但張延剛堅信,只要自己悉心照顧,果樹就能長好。所以,張延剛只要有時間就往地里跑,就往果園里“鉆”。
在張延剛的悉心呵護下,蘋果成熟了。他把蘋果運到縣城里賣,一公斤0.5元,畝產2000多公斤蘋果能賣千余元??吹教痤^的村民,栽植蘋果的熱情也逐漸高漲起來,張延剛順勢發動村民大面積種蘋果。豐收的時候,村民每畝蘋果的純收入達到了2200元,比種糧的效益整整高了10倍,這讓村民對發展蘋果產業的信心更足了。
如今,辛戶村全村不留一畝空地,全種蘋果。
做精蘋果產業
在種植蘋果的過程中,張延剛發現,同一片果園,管理模式的不同,會極大地影響蘋果的品質和收益,于是辛戶村開始做精蘋果產業。
張延剛外出考察學習后,和村民們商量統一果樹品種,給蘋果套袋,給果樹定型,疏花疏果,提高蘋果品質,增加蘋果產量。
“當時就想著果子結得越多,賣的錢就多,舍不得修剪樹枝。”王丙科笑著說“,大家窮怕了,好不容易有個‘金果果’,哪能說剪掉就剪掉了。”
要讓村民明白,質量比產量更重要,只有提高蘋果的品質,辛戶村的村民才能得到更多實惠。為此,張延剛在村民的質疑和不解中,拿起鋸子,在自家果園里進行兩次間伐,使每畝株數從55株降到了14株。產量未減,產值翻番,優果率由間伐前的60%提高到了92%。
“村民不理解的,我就耐心給他們講道理,最重要的是要帶頭干,村民們看到效益,嘗到甜頭,就會改變固有的思想。”張延剛說。
就這樣,在張延剛的帶領下,村民大膽實踐探索果園管理新技術,辛戶村的蘋果產量和質量越來越高,村民的收入一天比一天高。
2020年,辛戶村全村收入達3600多萬元,戶均收入達9萬元以上。
做強蘋果產業
“去年不到20天的時間,全村蘋果銷售一空,全村人均收入5萬多元。”張延剛自豪地說,“客商直接來地里拉貨,村民只用幫忙裝好蘋果就行了。”
“以前我們最遠就賣到縣城,而且還擔心沒人要。”說道辛戶村蘋果銷售,村民張勇深有感觸。
蘋果品質高了,銷售自然就不是問題,但要開拓更高端的市場,還需要做好儲存、包裝、分揀等一系列工作。為了打開新市場,將辛戶村蘋果銷往全國各地,辛戶村成立了云辛果業專業合作社,抱團果農“打品牌、闖市場,生產有機蘋果”。
近年來,我市大力推進蘋果產業后整理,辛戶村借著好政策建成了1500噸冷藏庫,走上了“企業(公司)+合作社+基地+果農”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模式。
在新理念和新技術的支持下,“辛戶蘋果”陸續進入北京、上海、廣州等地的市場,并成功打入東南亞市場,實現了由果園地頭賣變為超市柜臺賣,百姓小餐桌“上位”都市大餐廳。
此外,該合作社已認證有機蘋果2300畝,其中70畝果園被確定為上海華聯超市專供蘋果;建成年生產20萬只果筐廠一處,年利潤20萬元;村民在合作社每年獲得勞務費達20萬元;與西安、咸陽等企業簽訂10年合作合同,年供有機蘋果4500噸。
如今,辛戶村獲得全省一村一品示范村、全省黨建示范村、市級人居環境整治示范村、蘋果第一村等稱號,張延剛也先后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創新獎先進個人、全國勞動模范。“下一步,我們村將會繼續做精、做強、做大蘋果產業,帶動更多的村民享受蘋果產業帶來的幸福生活。”張延剛說。(記者 王垠山 方大燕)